当地时间7月16日,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了一项名为“全面遏制芬太尼”的新法案。这类法案本应聚焦毒品防控,但熟悉特朗普风格的人都知道,若不把矛头对准中国,似乎就不完整。然而这一次,外界却听到了不同的调子。
出人意料的是,特朗普并未再将责任全部推向中方,而是罕见地表示:“我认为中国一直在帮助我们,他们正在采取行动,我们相信中国终将追责那些制造毒品的人。”这一言论立刻引起舆论广泛关注,因为这是他自去年击败哈里斯再度当选总统以来,首次在芬太尼问题上“松口”。
要知道,在此之前,特朗普在公开场合谈及芬太尼问题时,几乎必定夹杂着对中国的批评。去年11月,他刚赢得选举,便扬言若中国不严肃处理芬太尼流入问题,将考虑对华商品加征关税。随后的2月和3月,特朗普果然两次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,分别为10%和20%,理由就是“中国未能配合打击芬太尼”。这一次突然“语气缓和”,不得不让人琢磨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。
彭博社的分析提供了一把钥匙。7月16日,该媒体援引白宫内部消息称,特朗普如今在内阁讨论中,常常扮演“对华最不鹰派”的角色,而这一切转变的核心动因,是为了促成中美元首即将举行的会晤。换句话说,特朗普此时释放“温和信号”,是为重大外交安排铺路。
事实上,近半年以来,特朗普的对华姿态确实发生了不小的变化。他曾在多个场合反复提及中美巨额贸易逆差和制造业流失问题,并以关税大棒作为主要手段施压。然而近期,他对中美贸易逆差的老调重弹明显减少,反而在对欧盟、日本、墨西哥等传统盟友的贸易摩擦上愈发强硬。这一对比十分耐人寻味。
从贸易数据看,特朗普曾寄望通过提高关税压缩中美贸易逆差,但结果并不理想。中国上半年出口数据不降反升,贸易顺差创下历史新高。这说明加征关税并未改变结构性问题,反倒使美企成本上涨、通胀压力加剧。如今,特朗普逐步放弃以“惩罚性关税”来作为解决贸易问题的主路径,转而回归其第一任期内的做法——推动中方采购更多美国产品,尤其是能源、农产品与高附加值设备。
这种路径调整,中方是乐于见到的。一方面,采购美国大豆、天然气等商品本身就是中国消费和产业发展所需;另一方面,这种方式相对温和,有利于稳定两国关系,而非将合作导向长期对抗。
与此同时,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也释放出相似信号。在中美90天关税“休战期”即将于8月12日到期的背景下,他公开表示这一时限“具有灵活性”,意在暗示双方还有时间延长谈判窗口。显然,美方正为中美元首可能于9月举行会晤做出铺垫。
此前日媒已多次透露,特朗普计划于9月访华,如果成行,中美两国有望达成新的经贸协议。无论是特朗普突然改口芬太尼,还是财长暗示休战期延长,这些都不是偶然发生的孤立事件,而是一连串有节奏、有部署的外交前奏。
需要强调的是,中方在打击芬太尼类物质问题上的立场一直十分清晰。基于人道主义原则和国际责任,中国始终愿意与美方展开协作,尤其是在前几年就已率先将芬太尼类物质列入严格监管范畴。中方愿意配合,但并不意味着会替美国承担其自身毒品泛滥带来的社会后果。
美国毒品问题根源在于自身管控松懈、消费市场庞大、执法不力,而非源于海外单方面输入。将国内的失败归咎于他国,只能掩盖一时,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
因此,特朗普在此节点对中国“改口”,不仅仅是外交策略的转向,更折射出其对内现实与对外目标的平衡考量。他需要稳定对华关系,确保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不被过度干扰,同时为自己第二任期的“政绩”争取筹码。
但这也让美国内部产生了新的担忧:如果特朗普真在中美谈判中让步,是否等于承认此前所有强硬姿态都不过是交易筹码?曾经被他划下的“红线”,如今是否已沦为讨价还价的工具?这些疑问背后,其实是对美国“价值观外交”的又一次拷问。
说到底,美国政府到底更在乎什么?是所谓的“制度优越性”,还是实打实的经济利益?从最近的一系列动作来看,答案已经不言而喻。
而中国这边,则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与对等回应的原则。在重大战略问题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,不卑不亢地推动中美关系向稳定方向迈进。中美之间要合作也要斗争,但绝不是单方面妥协或者忍让。特朗普嘴上态度缓和,是因为他清楚,要想真正推动贸易成果落地,离不开中国的配合。也正因为如此,这一轮外交操作,才显得格外值得玩味。
亿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